波旁王朝

2025-08-09 22:12:28 | 世界杯的规则

波旁王朝母家族卡佩王朝国家

法蘭西王國

納瓦拉王國

西班牙

兩西西里王國

盧森堡

帕爾馬公國

创立1268年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第六子克萊蒙的羅貝爾与波旁的比阿特丽丝成婚现任领袖路易二十末代君主法国:查理十世(波旁王朝正统派)路易-菲利普一世(奧爾良王朝)帕尔马:罗贝托一世两西西里:弗朗切斯科二世头衔

法兰西国王/法兰西人之王

纳瓦拉国王

西班牙国王

两西西里国王

卢森堡大公

奥尔良公爵

波旁公爵

帕尔马公爵

地产法国、纳瓦拉、西班牙、两西西里、巴西、卢森堡、帕尔马被推翻法国: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波旁王朝正统派)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奧爾良王朝)帕尔马:1859年被萨丁尼亚王国吞并两西西里:1861年被萨丁尼亚王国吞并分支

西班牙波旁王朝

波旁-帕尔马王朝

卢森堡大公家族

波旁-两西西里王朝

波旁-布拉干萨王朝

奥尔良王朝

奥尔良-布拉干萨王朝

波旁-加列拉王朝

法國历史

历史系列条目

早期歷史 史前時代(英语:Prehistory of France) 希臘殖民時期(英语:Greeks in pre-Roman Gaul) 前600年—前40年 高盧(凱爾特人) 至前50年 羅馬高盧(羅馬人) 前50年—公元486年

中古時期 法蘭克王國 西法蘭克王國 法蘭西王國 987–1792

近代早期 法蘭西王國 987–1792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1803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1815

近代 波旁王室復辟 1814年–1830年 七月王朝 1830年–1848年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1852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 1852年–187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0年–1940年

20世紀至現代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0年–1940年 自由法國维希法国 1940年–1944年 臨時政府 1944年–1946年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946年–1958年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58年–今世

主题

人文

軍事史

政治史(英语:Political history of France)

經濟史(英语:Economic history of France)

法語史

文學

美術

電影

音樂

哲學(英语:French philosophy)

軍隊

國歌

法国主题查论编

法國王室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

配偶

瓦盧瓦的瑪格麗特

瑪麗·德·美第奇

手足

波旁的凱瑟琳(英语:Catherine of Bourbon)

子輩

旺多姆公爵塞薩爾

波旁的凱瑟琳·亨麗埃特(英语:Catherine Henriette de Bourbon)

旺多姆騎士亞歷山大(英语:Alexandre, Chevalier de Vendôme)

韋爾納伊公爵亨利(英语:Henri, Duke of Verneuil)

法國國王路易十三

法蘭西的伊麗莎白

波旁的加布里埃爾·安吉麗克(法语:Gabrielle Angelique de Bourbon)

法蘭西的克裡斯汀

莫雷伯爵安托萬(法语:Antoine de Bourbon-Bueil)

波旁的讓娜-巴蒂斯特(法语:Jeanne-Baptiste de Bourbon)

波旁的瑪麗·亨麗埃特(法语:Marie Henriette de Bourbon)

奧爾良公爵加斯頓

法蘭西的亨麗埃特·瑪麗

孫輩

旺多姆公爵路易二世

博福尔公爵弗朗索瓦

波旁的伊麗莎白(英语:Élisabeth de Bourbon)

蒙庞西耶女公爵安妮·瑪麗·路易絲公主

奧爾良的瑪格麗特-路易絲公主

奧爾良的伊麗莎白·瑪格麗特公主(英语:Élisabeth Marguerite d'Orléans)

奧爾良的弗朗索瓦·瑪德琳公主(英语:Françoise Madeleine d'Orléans)

瓦盧瓦公爵讓-加斯頓(英语:Jean Gaston, Duke of Valois)

奧爾良的瑪麗·安妮公主(英语:Marie Anne d'Orléans)

曾孫輩

旺多姆公爵路易-約瑟夫

旺多姆公爵菲利普

路易十三

配偶

奧地利的安妮

子輩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一世

孫輩

奧爾良的瑪麗-路易絲

奧爾良的安妮-瑪麗

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二世

奧爾良的伊麗莎白-夏洛特公主

路易十四

配偶

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莎

曼特農女侯爵弗朗索瓦絲·德·多比涅

子輩

大王太子路易

波旁的瑪麗-安妮(英语:Marie Anne de Bourbon)

法蘭西的瑪麗·泰蕾茲公主(英语:Marie Thérèse of France (1667–1672))

韋爾芒杜瓦伯爵路易(英语:Louis, Count of Vermandois)

安茹公爵菲利普-夏爾王子(英语:Philippe Charles, Duke of Anjou)

曼恩公爵路易-奧古斯特

維辛伯爵路易-塞薩爾(英语:Louis César, Count of Vexin)

波旁的路易絲-弗朗索瓦絲

波旁的路易絲-瑪麗-安妮(英语:Louise Marie Anne de Bourbon)

波旁的弗朗索瓦絲-瑪麗

圖盧茲伯爵路易-亞歷山大

孫輩

小王太子路易

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五世

貝裡公爵夏爾王子

棟貝親王路易-奧古斯特(英语:Louis Auguste, Prince of Dombes)

厄伯爵路易-夏爾(英语:Louis César, Count of Vexin)

波旁的路易絲(英语:Louise Françoise de Bourbon, Mademoiselle du Maine)

龐蒂耶夫爾公爵路易-讓-馬里

曾孫輩

勃艮第公爵路易王子(英语:Louis, Duke of Brittany (1704–1705))

王太子路易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

西班牙國王路易斯一世

西班牙國王費爾南多六世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

西班牙的瑪麗安娜·維多利亞

帕爾馬公爵菲利波一世

西班牙的瑪麗亞·特蕾莎·拉斐拉

欽瓊伯爵路易斯王子

西班牙的瑪麗亞·安東妮婭·費爾南達

朗巴勒親王路易-亞歷山大(英语:Louis Alexandre, Prince of Lamballe)

波旁的路易絲·瑪麗·阿德萊德

路易十五

配偶

瑪麗亞·萊什琴斯卡

子輩

法蘭西的路易絲-伊麗莎白公主

法蘭西的安妮-亨麗埃特公主

法蘭西的瑪麗-路易絲公主(英语:Marie Louise of France)

王太子路易-斐迪南

安茹公爵菲利普王子(英语:Philippe, Duke of Anjou)

盧瓦女公爵瑪麗-阿德萊德公主

法蘭西的維克圖瓦公主

盧瓦女公爵索菲公主

法蘭西的泰雷茲公主(英语:Thérèse of France)

法蘭西的路易絲-瑪麗公主

孫輩

法蘭西的瑪麗-澤菲琳公主(英语:Marie Zéphyrine of France)

勃艮第公爵路易王子(英语:Louis, Duke of Burgundy (1751–1761))

阿基坦公爵澤維爾王子(英语:Xavier, Duke of Aquitaine)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

法國國王路易十八

法國國王夏爾十世

法蘭西的克羅蒂爾德

法蘭西的伊麗莎白公主

路易十六

配偶

奧地利的瑪麗亞·安東尼婭

子輩

法蘭西的瑪麗-泰雷茲-夏洛特

王太子路易-約瑟夫

王太子路易-夏爾

法蘭西的索菲公主

路易十八

配偶

薩伏伊的瑪麗亞·朱塞佩娜

夏爾十世

配偶

薩伏伊的瑪麗亞·特蕾莎

子輩

王太子路易-安托萬

阿圖瓦的索菲公主(英语:Sophie d'Artois)

貝裡公爵夏爾-斐迪南王子

孫輩

阿圖瓦的路易絲公主

波爾多公爵亨利王子

波旁的夏洛特(英语:Charlotte, Countess of Issoudun)

查论编

波旁王朝(法語: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792、1814-1830)、西班牙(1700-1808、1813-1868、1875-1931、1975年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意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稱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此外,由於近代波旁王室的成員多以保守和反動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詞一度成為極端保守主義者與守舊派的代稱,当时广泛使用的一句格言是,波旁王朝“什么都没有学到,也什么都没有忘记”("neither learned nor forgotten anything")。波旁民主党人一词中的“波旁”一词即来源于此[1][2]。

起源[编辑]

波旁王室,顧名思義便是起緣於法國中部的波旁地區。而這個采邑最早出現於13世紀初,是法王一位家臣,也即是今天波旁王室成員的母系祖先的私人封地。而其成員的父系祖先可追溯到來自卡佩王室(House of Capet, 987年-1328年)的法王路易九世。路易九世之子克莱蒙伯爵羅貝爾與其子孫通過他和波旁领地的女继承人勃艮第的比阿特丽斯的婚姻,獲得了對波旁公國的統治權。他們二人的長子路易在1327年獲封為波旁公爵。自此以後,他的子孫以封國波旁為姓,因此這次受封被視為波旁王室的起源。

雖然波旁的主系家族在1523年,因其公爵查理三世涉嫌叛國,而被褫奪爵位,失去領地。但其波旁家族分支經過二百多年的繁衍,亦已獲得不少其他爵位。而當中的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La Marche-Vendôme),成為了日後波旁王室的主軸。

起家於纳瓦爾[编辑]

自1523年起,由於出現繼承人問題的爭議,波旁公國的爵位一直空缺,其資產暫時歸屬法國王室。1527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将波旁公國以及公爵爵位授予旺多姆公爵查理。自此,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獲得了波旁公國,而這個公國也是波旁家族日後奪得法國王位的重要資本。

查理的兒子,第9代波旁公爵安托萬·德·波旁於1548年10月12日與納瓦拉女王儲让娜·达布雷特結婚。他們的長子亨利·德·波旁在1572年母親去世後繼承了納瓦拉王國,是為納瓦拉國王恩里克三世,自此波旁家族入主了這個王國。雖然此時的納瓦拉的疆域只是全盛時期的一小半,但足以成為日後波旁家族爭奪法國王位的重要基地。

入主法蘭西[编辑]

法王亨利四世,即納瓦拉王恩里克三世

鲁本斯的画作:《伊夫里之战中的亨利四世》。伊夫里之战是法国宗教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役;此役的胜利将信新教的亨利四世推上了王位,波旁王朝随即开始。

亨利·德·波旁跟隨身為納瓦拉王國女王的母親信奉新教歸正宗的胡格諾派,母親過世後,他繼位為納瓦拉国王,由於他同時為法國貴族的身分,就成為了法國新教胡格諾派的領袖,而波旁家族的其他分支和主導法國政壇的吉斯家族信奉天主教,亨利無可避免地被捲入了這場残酷的法国宗教战争。為求自保,亨利數次宣稱改宗天主教,但私底下依舊保持自己對胡格諾派的忠誠。

宗教戰爭不但造成大量法國平民傷亡,也間接導致了瓦卢瓦-昂古莱姆家族的人丁凋零。昂古莱姆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二世的三个兒子都成為了法国国王,而當中弗朗索瓦二世和查理九世皆在青年早逝。他們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而他們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成為王储。1584年,弗朗索瓦王儲年少病逝,按照萨利克继承法法國王位只可傳予于格·卡佩男性系后裔中的男子,而波旁家族就是第一顺位家族。

波旁家族的另一個分支,布賽特分支(Bourbon-Busset)與亨利所屬的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相比,更親近於當權的瓦卢瓦-昂古莱姆家族;只是布賽特家族的祖先,因婚姻未獲法王路易十一的批准,而被取消王位繼承資格。亨利·德·波旁由此成為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是他具有的胡格諾派背景,導致很多法國天主教的不滿,將他软禁在法国宫廷,接受王室的庇护。后来他改宗天主教,仍然有人不认同他的宗教信仰而拥立他的叔父大主教查理·德·波旁还俗为王位继承人。亨利将查理逮捕入狱。

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后,亨利·德·波旁順利即位为法国国王,為亨利四世,納瓦拉王國亦同時併入法國。此後,納瓦拉國王成了續任法王眾多頭銜的其中一個。同时狱中的查理也被拥立为“查理十世”,但1590年病死狱中。

亨利四世成了法王之後,主動结束了困扰法国多年的宗教战争,令法國的經濟得以復甦。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寬容政策,令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業者留在法國,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繁榮。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寬容政策,隨著他的駕崩而被終止施行。

爭奪西班牙[编辑]

西班牙王菲利佩五世

参见:西班牙波旁王朝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最後的男嗣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王朝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治。卡洛斯二世生前在群臣逼迫之下,立下遺詔,把王位传给了他的甥孫安茹公爵腓力,腓力是波旁王室成員、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王后瑪麗-泰蕾絲(卡洛斯二世異母姐)之次孙,而非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大公。

路易十四隨即將次孫推上西班牙王位,是為西班牙王腓力五世。而路易十四捍衛孫兒繼承權的強硬立場,導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於1702年爆發。

戰事持續到1711年,此時波旁王室已在西班牙站穩,且表示願意為英、荷兩國商人提供貿易優惠和保障,加上神聖羅馬帝國約瑟夫一世去世,查理大公登基為神聖羅馬皇帝,列強為了歐洲的均勢,倒戈支持腓力,哈布斯堡聯軍瓦解。

1714年,西奧兩國簽署和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承認波旁王室入主西班牙,但腓力五世及其後代必須放棄對法國的王位繼承權,西班牙帝國與法蘭西王國永遠不可以同君聯合。自此,西法兩國波旁王室正式分家,也揭開了波旁王室對西班牙斷斷續續統治三百餘載的序幕,今日的西班牙王國仍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君主在位。

法國大革命[编辑]

参见:法国大革命

法國的宗教寬容時期隨著亨利四世的駕崩而逝去,隨後的波旁君主恢復了對基督新教徒的壓迫,導致大量信奉胡格諾派的手工業者離開法國,加上王室生活揮霍,國家連年用兵,導致法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而隨經濟衰退而來的還有社會矛盾,稅制不公、政府腐敗和羅馬天主教會特權等因素都增加了法國社會不穩定的因素。而美國獨立戰爭引起民主思潮和法國國內的啟蒙運動思潮,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的催化劑。

1789年,由於法國王室的財政問題,法王路易十六被迫重開三級議會,但增稅的要求遭到否決,導致法資產階級和王室的武裝鬥爭開始。初時資產階級代表僅是將國家體制由君主專制轉為君主立憲制,但亦遭到歐洲列強的反對,繼而藉機入侵法國。而此時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东尼)涉嫌向娘家奧地利通風報信,惹來極大民憤。波旁王朝終於在1792年8月10日被巴黎民眾的起義推翻。最終,路易十六在1793年1月21日成為法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送上断头台的君主。

在路易十六被處決後,部分保王黨人士宣稱其長子,王太子路易‧查理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時法國已為共和國,這宣稱也無實際效用。而路易十七也沒熬過法國大革命,於1795年在獄中死去,得年10歲。此後,路易十六的弟弟,流亡俄羅斯帝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路易成為王位繼承人。

王朝復辟時期[编辑]

主条目:法国波旁复辟

「舊政權」(ancien Régime)時期的波旁王室旗幟──「白旗」(drapeau blanc)

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健全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政府制度,使拿破崙這個野心家結束共和國奪權稱帝。但拿破崙因發動對外戰爭而稱霸歐洲的霸業並不能維持很久。1814年,拿破崙倒台,在反法同盟和法國國內拿破崙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于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不過在軍隊和資產階級的壓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傾向自由主義的君主立憲憲法。

但封建王朝的好景不長,拿破崙於1815年3月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皇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鐵盧戰役過後,路易十八才得以復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向於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然而當時的共和革命觀念深入人心,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七月革命的爆發。

波旁-奧爾良王朝[编辑]

参见:七月王朝

查理十世保守的政策在1830年終於成為了革命的導火線。在那一年法王查理十世试图推行镇压法令,因此使得國民叛變,史稱「七月革命」。革命過後,法國國會讓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以法王路易十三的次子菲利普第八代孫的身分繼承王位,正式稱號為「法蘭西人的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稱為七月王朝。由於他以波旁-奧爾良(英语:House of Orléans)為姓氏,因此他的七月王朝亦被稱為波旁-奧爾良王朝。

路易-菲利普一世采取中间路线,平衡保王派和資產階級,但依然無法解決法國經濟持續衰退的問題。1846年的工农业萧条,引致1848年二月革命,令他被迫退位。自此以後,沒有任何一位波旁王室或其分支成員能再次統治法國,法國波旁王朝自始正式落下帷幕。

家族現況[编辑]

1830年革命後,查理十世被迫遜位。但擁護他的保王黨人拒絕承認這個決定,繼續奉他和他的子孫為法王。而路易·菲利普在1848年退位後,他的支持者也繼續擁護他和他的子孫為法王。因此,法國的保王黨分裂兩個支持不同覦位王子的派系,一個是支持查理十世和其後代的正统派(Légitimisme)和支持路易·菲利普一系的奧爾良派(Orléanisme)。

而查理十世的孫子尚博伯爵亨利去世,根據法國基於薩利克法的傳位法則,王位繼承權應首先給予与尚博伯爵血缘最近的同姓堂亲。在尚博伯爵去世後,路易十五一系已經斷絕,而血緣最接近的波旁王朝支系為路易十四次孫、大王太子路易次子腓力五世開創的西班牙波旁王朝,其次為路易十三次子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一世開創的奧爾良支系。諷刺的是若撇除已經放棄法國王位繼承權的西班牙支系,血緣最接近的却是當時奧爾良派的首領巴黎伯爵菲利普。正统派支持者並不想和奧爾良派合流,因此不惜否認當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放棄對法國王位繼承權決定的合法性,擁立伯爵在西班牙的堂親,西班牙王位卡洛斯派首領胡安王子為他們的首領。

由於莫提遜伯爵對法国王位的繼承合法性備受質疑,不少正统派的保王黨人轉而支持奧爾良派,再加上莫提遜伯爵的曾孫圣海梅公爵阿方索·卡洛斯在1936年無嗣而亡,不受歡迎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成為正统派領袖,令奧爾良派成為波旁保王黨的主流。

正统派今日的首領是安茹公爵路易斯·阿方索,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阿方索十三世的次子塞戈维亚公爵海梅·德·波旁的长孙。而奧爾良派的首領巴黎伯爵让四世,是法王路易·菲利普的第六代子孫。

参考文献[编辑]

脚注[编辑]

^ 《牛津當代大辭典》,旺文社,1991年版 ISBN 957-508-009-2

^ Hans Sperber and Travis Trittschuh. American Political Terms: 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2.

书籍[编辑]

Seward, Desmond. 《波旁王朝歷任法王 (The Bourbon Kings of France)》. Barnes & Noble, 1976.

Van Kerrebrouck, Patrick. 《波旁王朝,1256-1987 (La Maison de Bourbon, 1256-1987)》. ___v. Villeneuve d'Ascq, France: The Author, 1987–2000. [第二及四卷]

Cole, Robert《旅行者用法國歷史 (A traveller's history of France)》. London : Cassell, 2002.

参见[编辑]

波旁王朝世系

西班牙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君主列表

法国君主列表

那不勒斯君主列表

鸢尾花纹饰

前朝: 阿尔布雷特王朝

纳瓦拉朝代 1572-1792

後朝:王朝覆亡(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瓦盧瓦王朝

法國朝代1589-1792

波拿巴皇朝

法國和納瓦拉朝代 1814-1815

波拿巴皇朝

波拿巴皇朝

法國和納瓦拉朝代 1815-1830

波旁-奧爾良王朝

查论编法國君主

法兰克国王列表

法国君主列表

法國君主世系圖

簡版

墨洛溫王朝(509年—751年)克洛维一世 → 希尔德贝特一世 → 克罗多米尔 → 提乌德里克一世 → 提乌德贝尔特一世 → 提乌德鲍德 → 克洛泰尔一世 → 查理贝尔特一世、贡特朗、西吉贝尔特一世與希爾德貝爾特二世 → 提乌德贝尔特二世 → 提乌德里克二世 → 西吉贝尔特二世 → 希尔佩里克一世 → 克洛泰尔二世 → 达戈贝尔特一世與查理贝尔特二世 → 阿基坦的希尔佩里克 → 西吉贝尔特三世 → 领养的希尔德贝尔特 → 克洛维二世 → 克洛泰尔三世 → 希尔德里克二世 → 提烏德里克三世 → 克洛維三世 → 达戈贝尔特二世 → 克洛维四世 → 希尔德贝尔特三世 → 达戈贝尔特三世 → 希尔佩里克二世 → 克洛泰尔四世 → 提乌德里克四世 → 希爾德里克三世加洛林王朝/罗伯特王朝/博索尼德王朝(751年—987年)矮子丕平 → 卡洛曼一世 → 查理曼/查理一世 → 路易一世 → 查理二世 → 路易二世 → 路易三世 → 卡洛曼二世 → 胖子查理 → 厄德 → 查理三世 → 羅貝爾一世 → 拉烏爾 → 路易四世 → 洛泰爾 → 路易五世卡佩王朝(987年—1328年)于格·卡佩 → 羅貝爾二世 → 亨利一世 → 腓力一世 → 路易六世 → 路易七世 → 腓力二世 → 路易八世 → 路易九世 → 腓力三世 → 腓力四世 → 路易十世 → 約翰一世 → 腓力五世 → 查理四世瓦盧瓦王朝(1328年—1589年)腓力六世 → 約翰二世 → 查理五世 → 查理六世 → 查理七世 → 路易十一 → 查理八世 → 路易十二 → 弗朗索瓦一世 → 亨利二世 → 弗朗索瓦二世 → 查理九世 → 亨利三世蘭卡斯特王朝(1422年—1453年)(亨利六世)波旁王朝(1589年—1792年)亨利四世 → 路易十三 → 路易十四 → 路易十五 → 路易十六( → 路易十七)波拿巴王朝(1804年—1815年)拿破仑一世( → 拿破仑二世)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1830年)路易十八 → 查理十世( → 路易十九 → 亨利五世)奧爾良王朝(1830年—1848年)路易-菲利普一世( → 路易-菲利普二世)波拿巴王朝(復辟,1852年—1870年)拿破仑三世參見:法國共和時期國家元首

查论编法国大革命

旧制度

起因

国民制宪议会

君主立宪

国民公会

共和

督政府

執政府

年表

重要事件1788年

砖瓦之日(1788年6月7日)

维济勒集会(1788年7月21日)

1789年

《第三等级是什么?》出版(1789年1月)

通宵騷亂(1789年4月28日)

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1789年5月5日)

国民议会(1790年6月17日-7月9日)

网球厅宣誓(1789年6月20日)

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大恐慌(1789年7月20日-8月5日)

法国封建制度的废除(1789年8月11日)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1789年8月27日)

凡尔赛游行(1789年10月5日)

1790年

高等法院的废除(1790年2月至7月)

廢除貴族(1790年6月19日)

教士的公民组织法(1790年7月12日)

联盟节(1790年7月14日)

1791年

路易十六的出逃(1791年6月20日-21日)

战神广场惨案(1791年7月17日)

皮尔尼茨宣言(1791年8月27日)

1791年法国宪法(1791年9月3日)

自抑法(1791年9月30日)

国民立法议会(1791年10月1日-1792年9月)

1792年

新的巴黎自治政府(1792年6月)

1792年6月20日示威遊行(1792年6月20日)

布伦瑞克宣言(1792年7月25日)

八月十日事件(1792年8月10日)

九月屠杀(1792年9月)

国民公会(1792年9月20日-1795年10月26日)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2年9月22日)

1793年

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1793年1月21日)

革命法庭(1793年3月9日-1795年5月31日)

恐怖时期(1793年6月27日-1794年7月27日)

救国委员会

治安委员会

吉伦特派(1793年7月13日)

馬拉之死(1793年7月13日)

全民動員(1793年8月23日)

惩治嫌疑犯法(1793年9月17日)

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斷頭臺(1793年10月16日)

非基督教化运动(全年)

1794年

丹东和德穆蘭被處死(1794年4月5日)

牧月22日法令(1794年6月10日)

热月政变(1794年7月27日)

第一次白色恐怖(1794年秋季)

雅各賓俱樂部關閉(1794年11月11日)

1795年

共和三年宪法(1795年8月22日)

葡月政變(1795年10月5日)

督政府(1795年-1799年)

1797年

果月政變(1797年9月4日)

第二次拉施塔特会议(英语:Second Congress of Rastatt)(1797年12月)

1798年

花月22日法令(1798年5月11日)

1799年

牧月30日政变(1799年6月18日)

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

共和八年宪法(1799年12月24日)

執政府

革命戰爭1792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2)

瓦爾密戰役

保皇黨叛亂

舒昂党叛乱

旺代戰爭

多芬

凡爾登戰役

圍攻蒂永維爾(法语:Siège de Thionville (1792))

圍攻里爾

圍攻美因茨(法语:Siège de Mayence (1792))

热马普战役

圍攻那慕爾(法语:Siège de Namur (1792))

1793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3)

第一次反法同盟

旺代戰爭

尼尔温登战役

法马尔斯战役(1793年5月23日)

夺取圣彼得罗和圣安蒂奥科(1793年5月23日)

凯撒斯劳滕战役(英语:Battle of Kaiserslautern)

圍攻美因茲(英语:Siege of Mainz (1793))

瓦蒂尼戰役(英语:Battle of Wattignies)

翁斯科特战役(英语:Battle of Hondshoote (1793))

圍攻貝勒加德(英语:Siege of Bellegarde (1793))

佩尔斯托特战役(英语:Battle of Peyrestortes)

土倫港之役(1793年9月18日-12月8日)

第一次维桑堡战役(英语:First Battle of Wissembourg (1793))(1793年10月13日)

特鲁亚斯之戰(英语:Battle of Truillas)

第二次维桑堡战役(英语:Second Battle of Wissembourg (1793))(1793年12月26-27日)

1794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4)

维莱昂科希战役(英语:Battle of Villers-en-Cauchies)(1794年4月24日)

布盧戰役(英语:Battle of Boulou)(1794年4月30日-5月1日)

圖爾寬戰役(1794年5月18日)

圖爾奈戰役(1794年5月22日)

弗勒吕斯戰役(1794年6月26日)

舒昂黨人起義

阿爾登霍芬戰役(英语:Battle of Aldenhoven (1794))(1794年10月2日)

1795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5)

巴塞爾和約

1796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6)

洛納托戰役(英语:Battle of Lonato)(1796年8月3-4日)

卡斯蒂廖内战役(1796年8月5日)

泰宁根战役(英语:Battle of Theiningen)

內勒斯海姆戰役(英语:Battle of Neresheim)(1796年8月11日)

安貝格戰役(英语:Battle of Amberg)(1796年8月24日)

维尔茨堡战役(英语:Battle of Würzburg)(1796年9月3日)

羅韋雷托戰役(1796年9月4日)

巴薩諾戰役(英语:Battle of Bassano)(1796年9月8日)

埃門丁根戰役(英语:Battle of Emmendingen)(1796年10月19日)

施林根之战(1796年10月26日)

第二次巴薩諾戰役(英语:Second Battle of Bassano)(1796年11月6日)

加利亞諾之戰(英语:Battle of Calliano)(1796年11月6-7日)

阿科莱战役(英语:Battle of the Bridge of Arcole)(1796年11月15-17日)

遠征愛爾蘭(英语:Expédition d'Irlande)(1796年12月)

1797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7)

布列塔尼海軍集結(英语:Action of 13 January 1797)(1797年1月13日)

里沃利會戰(1797年1月14-15日)

加的斯灣戰役(英语:Action of 25 January 1797)(1797年1月25日)

莱奥本条约(英语:Treaty of Leoben)(1797年4月17日)

新維德之戰(英语:Battle of Neuwied (1797))(1797年4月18日)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1797年10月17日)

1798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8)

埃及遠征(1798年–1801年)

1798年愛爾蘭起義(1798年5月23日-9月23日)

美法短暂冲突(1798年-1800年)

農民戰爭(1798年10月12日-12月5日)

1799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9)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年-1802年)

阿卡圍城戰(英语:Siege of Acre (1799))(1799年3月20-21日)

奧斯特拉赫戰役(英语:Battle of Ostrach)(1799年3月20-21日)

施托卡赫戰役(1799年3月25日)

马尼亚诺战役(英语:Battle of Magnano)(1799年4月5日)

卡薩諾戰役(1799年4月27日)

第一次蘇黎世戰役(英语:First Battle of Zürich)(1799年6月4-7日)

特雷比亞戰役(1799年6月19日)

诺维战役(英语:Battle of Novi (1799))(1799年8月15日)

第二次蘇黎世戰役(1799年9月25-26日)

1800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800)

马伦哥战役(1800年6月14日)

霍恩林登戰役(1800年12月3日)

第二次武裝中立聯盟(1800年-1802年)

1801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801)

呂內維爾條約(1801年2月9日)

佛羅倫薩條約(英语:Treaty of Florence)(1801年3月18日)

阿爾赫西拉斯灣之戰(英语:Battle of Algeciras Bay)(1801年7月8日)

1802年

亞眠和約(1802年3月25日)

軍事將領陸軍

厄斯塔什·夏尔·达乌斯特(英语:Eustache Charles d'Aoust)

皮埃尔·奥热罗

亞歷山大·德·博阿爾內

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

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

让-巴蒂斯特·贝西埃

纪尧姆·布律纳

让·弗朗索瓦·卡尔托(英语:Jean François Carteaux)

让-艾蒂安·瓦希耶·尚皮奥内

沙皮伊·德·图维尔(英语:Charles Bertin Gaston Chapuis de Tourville)

屈斯蒂纳伯爵(英语:Adam Philippe, Comte de Custine)

路易·尼古拉·达武

路易·夏尔·安托万·德塞

雅克·弗朗索瓦·迪戈米耶

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

皮埃尔·马里·巴泰勒米·费里诺(英语:Pierre Marie Barthélemy Ferino)

路易-夏尔·德·弗莱尔(英语:Louis-Charles de Flers)

保罗·格勒尼耶(英语:Paul Grenier)

埃马纽埃尔·德·格鲁希

雅克·莫里斯·阿特里(英语:Jacques Maurice Hatry)

拉扎尔·奥什(英语:Lazare Hoche)

让-巴蒂斯特·儒尔当

弗朗索瓦·克里斯托夫·克勒曼

让-巴蒂斯特·克莱贝尔(英语:Jean-Baptiste Kléber)

皮埃尔·肖代洛·德拉克洛

让·拉纳

夏尔·勒克莱尔

克洛德·勒古布(英语:Claude Lecourbe)

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菲弗

艾蒂安·麦克唐纳

弗朗索瓦·塞弗兰·马尔梭

奧古斯特·德·馬爾蒙

安德烈·马塞纳

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

让·维克托·马里·莫罗

爱德华·莫蒂埃

若阿尚·缪拉

米歇尔·内伊

皮埃尔-雅克·奥斯滕(英语:Pierre-Jacques Osten)

尼古拉·夏尔·乌迪诺

卡特林-多米尼克·德·佩里尼翁

让-夏尔·皮舍格吕

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洛朗·古维翁-圣西尔

巴泰勒米·路易·约瑟夫·谢雷(英语:Barthélemy Louis Joseph Schérer)

讓-馬蒂厄-菲利貝爾·塞律里埃

约瑟夫·苏昂(英语:Joseph Souham)

让·德迪厄·苏尔特

路易·加布里埃尔·絮歇

贝尔格朗·德·沃布瓦(英语:Claude-Henri Belgrand de Vaubois)

海軍

夏尔-亚历山大·利努瓦(英语:Charles-Alexandre Léon Durand Linois)

敵軍奧地利

约瑟夫·阿尔文齐

卡尔大公

克莱费特伯爵(為奧地利戰鬥的瓦隆人)

弗里德里希·弗莱歇尔·冯·霍策(為奧地利服務的瑞士人)

卡尔克罗伊特伯爵

帕尔·克赖(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朗贝斯克亲王(為奧地利服務的法國人)

马克西米利安·巴耶·德·拉图尔(為奧地利服務的瓦隆人)

卡尔·马克·冯·莱贝里希

鲁道夫·里特·冯·奥托(為奧地利服務的薩克遜人)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约西亚亲王

彼得·夸斯达诺维奇

罗伊斯-普劳恩亲王

约翰·梅萨罗什·冯·索博斯洛(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卡尔·菲利普·塞博滕多夫

达戈贝尔·冯·乌姆瑟尔

英国

拉尔夫·阿伯克龙比

詹姆斯·索马雷兹

爱德华·珀柳

約克和奧爾巴尼公爵

荷蘭

奥兰治亲王威廉五世

普魯士

卡尔·威廉·斐迪南 (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

卡尔·阿洛伊斯·楚·菲斯滕贝格

腓特烈·路德維希 (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

俄罗斯

亚历山大·科萨科夫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蘇沃洛夫

西班牙

路易斯·费尔明·德·卡瓦哈尔

安东尼奥·里卡尔多斯

其他派系人物波旁王朝

查理十世

路易十六

路易十七

路易十八

昂吉安公爵

孔代親王路易六世

孔代親王路易五世

路易-菲利普一世

瑪麗·安托瓦內特

萨伏伊的玛丽·路易丝公主

杜巴利伯爵夫人

路易·德·布勒特伊

洛梅尼·德布里安

夏尔·亚历山大·德·卡洛纳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让·舒昂

格雷斯·埃利奥特

阿尔诺·德·拉波特

让-西弗兰·莫里

奥诺雷·米拉波

雅克·内克尔

斐扬俱乐部

安托万·巴纳夫

拉梅特伯爵

夏尔·马洛·弗朗索瓦·拉梅特

拉斐德侯爵

吉伦特派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

艾蒂安·克拉维埃

尼古拉·德·孔多塞

夏洛特·科黛

马里-让·埃罗·德·塞谢勒

罗兰·德拉普拉蒂埃

罗兰夫人

让-巴蒂斯特·特雷亚尔

皮埃尔·维克蒂尼安·韦尼奥

贝特朗·巴雷尔

热罗姆·佩蒂翁·德·维尔纳夫

山岳派

保羅·巴拉斯

乔治·库东

乔治·雅克·丹东

雅克-路易·大卫

卡米耶·德穆兰

罗歇·迪科

让-马里·科洛·德布瓦

让-保尔·马拉

普里厄-迪韦努瓦伯爵

皮埃尔·路易·普里厄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吉尔贝尔·罗默

让·邦·圣安德烈

聖茹斯特

让-朗贝尔·塔利安

贝特朗·巴雷尔

法布尔·代格朗蒂纳

埃贝尔派

雅克-勒内·埃贝尔

雅克-尼古拉·俾约-瓦伦

皮埃爾·加斯帕尔·肖梅特

雅克·罗欧

波拿巴黨

拿破崙·波拿巴

约瑟芬·德·博阿尔内

约瑟夫·波拿巴

吕西安·波拿巴

德·康巴塞雷斯

雅克-路易·大卫

让·德布里

约瑟夫·费施

夏尔-弗朗索瓦·勒布伦

菲利普-安托万·梅兰

其他

让-皮埃尔-安德烈·阿马尔

弗朗索瓦-诺埃尔·巴贝夫

让·西尔万·巴伊

巴泰勒米侯爵

雅克-尼古拉·俾约-瓦伦

拉扎尔·尼古拉·马格里特·卡尔诺

安德烈·舍尼埃

让-雅克·杜瓦尔·代普雷梅尼尔(法语:Jean-Jacques Duval d'Eprémesnil)

安托万·康坦·富基耶-坦维尔

奥兰普·德古热

亨利·格雷瓜尔

菲利普-弗朗索瓦-约瑟夫·勒巴

雅克-多纳蒂安·勒雷

让-巴蒂斯特·罗贝尔·兰代

纪尧姆-克雷蒂安·德·拉穆瓦尼翁·德·马勒泽布

安托万·梅尔兰·德·蒂翁维尔(法语:Antoine Merlin de Thionville)

让-约瑟夫·穆尼埃

皮埃尔·塞缪尔·杜邦·德·内穆尔

弗朗索瓦·德·纳沙托

路易-米歇尔·勒佩勒捷·德·圣法尔若

皮埃尔-路易·普里厄

让-弗朗索瓦·勒贝尔

路易·马里·德·拉雷韦耶尔-勒波

薩德侯爵

安托万·克里斯托夫·萨利塞蒂

热尔梅娜·德·斯塔尔

塔列朗

特雷萨·塔利安

居伊-让-巴蒂斯特·塔尔热

卡特琳·泰奥

马克-纪尧姆·亚历克西·瓦迪耶

让-亨利·武朗

夏爾·亨利·桑松

安托萬·西蒙

著名思想家

啟蒙時代

皮埃爾·博馬舍

埃德蒙·伯克

夏尔·库仑

德尼·狄德罗

本傑明·富蘭克林

托马斯·杰斐逊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孟德斯鸠

托马斯·潘恩

让-雅克·卢梭

西耶斯神父

伏爾泰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革命產物

馬賽曲

法国国旗

自由、平等、博愛

玛丽安娜

巴士底日

先贤祠

法國共和曆

米制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最高主宰崇拜

理性崇拜

無套褲漢

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查论编歐洲各國王室北歐丹麥

尼特靈格

金髮

埃斯特里德森

格里芬

普法茲-諾伊馬克特(英语:House of Palatinate-Neumarkt)

歐登堡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森訥堡-格呂克斯堡

芬蘭

比耶博

梅克倫堡

格里芬

普法茲-諾伊馬克特(英语:House of Palatinate-Neumarkt)

邦德(英语:Bonde)

歐登堡

瓦薩

普法茲-茨韋布呂肯

黑森

霍爾斯坦-戈托普

羅曼諾夫

挪威

金髮

克尼特林

哈德拉達

吉勒

斯韋雷

比耶博

埃斯特里德森

格里芬

普法茲-諾伊馬克特(英语:House of Palatinate-Neumarkt)

邦德(英语:Bonde)

歐登堡

霍爾斯坦-戈托普

伯納多特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森訥堡-格呂克斯堡

瑞典

蒙瑟

斯滕希爾

斯渥克爾

埃里克

比耶博

埃斯特里德森

梅克倫堡

格里芬

普法茲-諾伊馬克特(英语:House of Palatinate-Neumarkt)

邦德(英语:Bonde)

歐登堡

瓦薩

普法茲-茨韋布呂肯

黑森-卡塞爾

霍爾斯坦-戈托普

伯納多特

冰島

金髮

比耶博

埃斯特里德森

格里芬

普法茲-諾伊馬克特(英语:House of Palatinate-Neumarkt)

邦德(英语:Bonde)

歐登堡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森訥堡-格呂克斯堡

不列顛群島英格蘭

麥西亞(英语:List of monarchs of Mercia)

伍芬斯(英语:Wuffingas)

肯特(英语:List of monarchs of Kent)

薩塞克斯(英语:List of monarchs of Sussex)

埃塞克斯

伯尼西亞

德伊勒

諾森布里亞(英语:List of monarchs of Northumbria)

伊瓦爾(英语:Uí Ímair)

威塞克斯

克尼特林

戈德溫

諾曼第

布盧瓦

卡佩(英语:House of Capet)

金雀花

安茹(英语:Angevin kings of England)

蘭卡斯特

約克

都鐸

格雷(英语:House of Grey)

哈布斯堡

蘇格蘭

達爾里阿達(英语:List of kings of Dál Riata)

安格斯(英语:House of Óengus)

斯特拉斯克萊德(英语:List of kings of Strathclyde)

曼島及群島(英语:Kingdom of the Isles)

亞爾賓

諾森布里亞(英语:List of monarchs of Northumbria)

伯尼西亞

伊瓦爾(英语:Uí Ímair)

加洛韋(英语:Lord of Galloway)

鄧凱爾德

摩瑞(英语:House of Moray)

斯韋雷

貝利奧爾(英语:House of Balliol)

布魯斯(英语:Clan Bruce)

斯圖亞特

威爾斯(英语:List of rulers of Wales)

迪內弗爾(英语:House of Dinefwr)

亞伯福勞(英语:House of Aberffraw)

格溫內斯(英语:House of Gwynedd)

馬斯拉法爾(英语:House of Mathrafal)

都鐸

愛爾蘭

烏拉德(英语:Ulaid)

達爾里阿達(英语:List of kings of Dál Riata)

伊維尼(英语:Iverni)

達令(英语:Dáirine)

利揚(英语:Laigin)

斯爾康奈里(英语:Síl Conairi)

達爾菲亞達(英语:Dál Fiatach)

奧索里(英语:Osraige)

克魯辛(英语:Cruthin)

達爾納雷迪(英语:Dál nAraidi)

康諾特

伊費爾許拉許(英语:Uí Fiachrach)

伊布魯因(英语:Uí Briúin)

伊尼爾(英语:Uí Néill)

斯爾納伊多斯萊恩(英语:Síl nÁedo Sláine)

歐蓋勒格(英语:Gallagher (surname))

歐丹納(英语:O'Donnell dynasty)

歐尼爾(英语:O'Neill dynasty)

科邁恩(英语:Clann Cholmáin)

伊金索拉(英语:Uí Ceinnselaig)

歐根尼塔(英语:Eóganachta)

歐根尼特-卡舍爾(英语:Eóganacht Chaisil)

歐根尼特-格蘭丹納(英语:Eóganacht Glendamnach)

歐根尼特-萊斯林德(英语:Eóganacht Raithlind)

伊頓林居(英语:Uí Dúnlainge)

伊瓦爾(英语:Uí Ímair)

達爾加許(英语:Dalcassians)

歐布萊恩(英语:O'Brien dynasty)

麥可洛克萊恩(英语:Mac Lochlainn)

麥卡錫(英语:MacCarthy Mor dynasty)

歐康納(英语:O'Conor)

歐羅克(英语:O'Rourke)

伯克(英语:House of Burke)

費茲傑羅(英语:FitzGerald dynasty)

大不列顛

斯圖亞特

奧蘭治-拿騷

漢諾威

薩克森-科堡-哥達

溫莎

東歐阿爾巴尼亞

安茹

普羅戈尼(英语:Progoni)

巴爾西奇(英语:Balšić noble family)

索比亞(英语:Thopia family)

卡斯特里奧蒂(英语:House of Kastrioti)

鄂圖曼

薩伏依

維德

索古(英语:House of Zogu)

亞美尼亞

奧龍特

阿爾塔克夏

阿薩希德

巴格拉提德

阿爾茨魯尼(英语:Artsruni dynasty)

魯本

海屯(英语:Hethumids)

呂西尼昂

薩伏依

波士尼亞(英语:List of rulers of Bosnia)

波里切維奇(英语:Boričević dynasty)

庫林尼奇(英语:Kulinić dynasty)

科特羅馬尼奇

科薩查(英语:Kosača noble family)

鄂圖曼

哈布斯堡-洛林

保加利亞

杜洛(英语:Dulo)

克魯姆(英语:Krum's dynasty)

科米托普盧特(英语:Cometopuli dynasty)

阿森

斯米列茨(英语:Smilets dynasty)

特特(英语:Terter dynasty)

希什曼(英语:House of Shishman)

斯拉齊米爾(英语:Sratsimir dynasty)

鄂圖曼

巴滕伯格

薩克森-科堡-哥達

克羅埃西亞(英语:List of rulers of Croatia)

特皮米羅維奇(英语:Trpimirović dynasty)

多馬戈耶維奇(英语:Domagojević dynasty)

斯瓦契奇(英语:Snačić family)

阿爾帕德

普熱米斯爾

維特爾斯巴赫

安茹

盧森堡

匈雅提(英语:Hunyadi family)

雅蓋隆

哈布斯堡

哈布斯堡-洛林

波拿巴

薩伏依

賽普勒斯

金雀花

呂西尼昂

鄂圖曼

薩伏依

喬治亞

法納瓦茲德(英语:Pharnavazid dynasty)

阿爾塔克夏(英语:Artaxiad dynasty of Iberia)

阿薩希德

霍斯勞

巴格拉季昂

希臘

阿吉德

安提帕特

安提柯

馬其頓

杜卡斯

科穆寧

安格洛斯

拉斯卡里斯

巴列奧略

鄂圖曼

維特爾斯巴赫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森訥堡-格呂克斯堡

立陶宛

明道加斯

格迪米納斯(英语:Gediminids)

雅蓋隆

瓦盧瓦

巴托里

瓦薩

維希尼奧維茨基(英语:Wiśniowiecki)

索比斯基(英语:House of Sobieski)

韋廷

萊什琴斯基(英语:Leszczyński)

波尼亞托夫斯基

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

摩爾達維亞

德拉戈什(英语:House of Dragoș)

羅塞蒂(英语:Rosetti family)

波格丹-穆沙特(英语:House of Bogdan-Mușat)

莫韋拉(英语:Movilești)

德魯萊斯蒂(英语:House of Drăculești)

吉卡(英语:Ghica family)

坎塔庫茲諾(英语:Cantacuzino family)

坎特米爾斯蒂(英语:Cantemirești)

拉科爾策(英语:Racoviță)

馬夫羅科扎托斯(英语:Mavrocordatos family)

伊普斯蘭提斯(英语:Ypsilantis)

索佐斯(英语:Soutzos family)

穆魯齊斯(英语:Mourouzis family)

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

巴薩拉布

蒙特內哥羅(英语:List of rulers of Montenegro)

沃吉斯拉夫列維奇(英语:Vojislavljević dynasty)

尼曼雅

巴爾西奇(英语:Balšić noble family)

克諾耶維奇(英语:Crnojević noble family)

彼得羅維奇-涅戈什

羅馬尼亞

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

羅馬尼亞(英语:Romanian royal family)

俄羅斯

留里克

戈東諾夫

舒伊斯基

瓦薩

羅曼諾夫

塞爾維亞

佛拉斯提米洛維奇(英语:Vlastimirović dynasty)

武卡諾維奇(英语:Vukanović dynasty)

尼曼雅

拉扎列維奇(英语:Lazarević dynasty)

姆爾尼亞夫切維奇(英语:Mrnjavčević family)

德亞諾維奇(英语:Dejanović noble family)

布蘭科維奇(英语:Branković dynasty)

科特羅曼尼奇(英语:Kotromanić dynasty)

貝里斯拉維奇(英语:Berislavić family of Grabarje)

巴基奇(英语:Bakić noble family)

鄂圖曼

歐布雷諾維奇

卡拉喬傑維奇

土耳其

鄂圖曼

烏克蘭

留里克

皮雅斯特

格迪米納斯(英语:Gediminids)

歐山斯基(英语:Olshanski)

奧萊爾科維奇(英语:Olelkovich)

格來

羅曼諾夫

哈布斯堡-洛林

瓦拉幾亞

巴薩拉布

羅塞蒂(英语:Rosetti family)

波格丹-穆沙特(英语:House of Bogdan-Mușat)

莫韋拉(英语:Movilești)

德魯萊斯蒂(英语:House of Drăculești)

吉卡(英语:Ghica family)

坎塔庫茲諾(英语:Cantacuzino family)

坎特米爾斯蒂(英语:Cantemirești)

羅曼諾夫

拉科爾策(英语:Racoviță)

鄂圖曼

馬夫羅科扎托斯(英语:Mavrocordatos family)

伊普斯蘭提斯(英语:Ypsilantis)

索佐斯(英语:Soutzos family)

穆魯齊斯(英语:Mourouzis family)

西歐比利時

薩克森-科堡-哥達

法蘭西

墨洛溫

加洛林

卡佩

瓦盧瓦

波旁

波拿巴

薩伏依

奧爾良

義大利

阿勒拉米齊(英语:Aleramici)

安茹

安泰爾米內利(英语:House of Antelminelli)

阿皮亞尼(英语:Appiani family)

安斯卡里齊

巴貝里尼

巴塞隆納

本蒂沃利奧(英语:Bentivoglio family)

波拿巴

博爾蓋塞

波吉亞

博羅梅奧

波旁-帕爾馬

波旁-兩西西里

基吉

科隆納

齊博

加洛林

基亞拉蒙泰(英语:Chiaramonte)

德拉羅維雷

德拉托雷

多利亞(英语:Doria (family))

埃斯特

法爾內塞

費斯基(英语:Fieschi family)

坎普法哥索(英语:Fregoso)

貢扎加

格里馬爾迪

哈布斯堡

歐特維爾

霍亨斯陶芬

因佩里亞利(英语:Imperiali family)

馬拉泰斯塔

馬拉斯皮納(英语:Malaspina family)

麥第奇

蒙特費爾特羅

繆拉(英语:Prince Murat)

歐德拉菲(英语:House of Ordelaffi)

奧爾西尼

巴列奧略

帕拉維奇尼(英语:Pallavicini family)

潘菲利

皮科羅米尼

薩伏依

斯福爾扎

特拉斯塔馬拉

托隆尼亞

瓦盧瓦

維斯孔蒂

盧森堡

林堡-盧森堡

奧蘭治-拿騷

拿騷-威爾堡

波旁-帕爾馬

摩納哥

格里馬爾迪

荷蘭

波拿巴

奧蘭治-拿騷

梅克倫堡

利珀

阿姆斯伯格(英语:Amsberg)

葡萄牙

維馬拉佩雷斯

勃艮第

阿維斯

哈布斯堡(英语:Philippine dynasty)

布拉干薩

布拉干薩-薩克森-科堡-哥達(英语:House of Braganza-Saxe-Coburg and Gotha)

西班牙

倭瑪亞

阿爾摩拉維德

阿爾摩哈德

納斯瑞德(英语:Nasrid dynasty)

佩雷斯

巴塞隆納

希梅尼斯

勃艮第(英语:Castilian House of Burgundy)

香檳

卡佩(英语:House of Capet)

埃夫勒

特拉斯塔馬拉

哈布斯堡

波旁

波拿巴

薩伏依

中歐奧地利

巴本堡

哈布斯堡

哈布斯堡-洛林

鄂圖曼

波希米亞

普熱米斯爾

皮雅斯特

盧森堡

雅蓋隆

哈布斯堡

哈布斯堡-洛林

德意志

阿斯坎尼

加洛林

康拉丁(英语:Conradines)

奧托

利奧波丁(英语:Luitpoldings)

薩利安

敘普林根堡

霍亨斯陶芬

韋爾夫

哈布斯堡

漢諾威

薩克森-科堡-哥達

拿騷

盧森堡

維特爾斯巴赫

施瓦茨堡

布倫瑞克-呂訥堡

格里芬

霍亨索倫

符騰堡

歐登堡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森訥堡-格呂克斯堡

奧蘭治-拿騷

拿騷-威爾堡

梅克倫堡

瓦薩

普法茲-茨韋布呂肯

黑森

霍爾斯坦-戈托普

羅曼諾夫

波拿巴

韋廷

利珀

哲林根

匈牙利

阿爾帕德

普熱米斯爾

維特爾斯巴赫

安茹

盧森堡

匈雅提(英语:Hunyadi family)

雅蓋隆

扎波堯伊(英语:Zápolya family)

鄂圖曼

哈布斯堡

哈布斯堡-洛林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

波蘭

皮雅斯特

普熱米斯爾

索別斯拉夫(英语:Samborides)

格里芬

雅蓋隆

瓦盧瓦

巴托里

瓦薩

維希尼奧維茨基(英语:Wiśniowiecki)

索比斯基(英语:House of Sobieski)

韋廷

萊什琴斯基(英语:Leszczyński)

波尼亞托夫斯基

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

哈布斯堡

霍亨索倫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VIAF

2

3

4

各地

德国

以色列

美国

捷克

波兰

人物

德意志传记

其他

瑞士历史词典

法國主題 西班牙主題 歷史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