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基本教义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蕴
缘起
空性
因果
业
戒律
毗奈耶
尸罗
五戒
禅那
业处
轮回
波罗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宝
三法印
佛教共识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萨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须陀洹
人物(英语:List_of_Buddhists)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马鸣
龙树
提婆
无著
世亲
觉音
鸠摩罗什
慧远
菩提达摩
智𫖮
玄奘
惠能
莲花生
宗喀巴
宗派、国家和地区
部派
大乘
金刚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汉传
藏传
藏传佛教史(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印度
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蒙古国
欧美
历史
佛教历史
佛教时间线
结集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众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
于印度衰落
法难
佛教现代主义
人间佛教
左翼佛教
经籍举要
大藏经
巴利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
阿含经
南传尼柯耶
法句经
大般若经
心经
金刚经
法华经
解深密经
华严经
维摩经
涅槃经
楞伽经
大悲咒
楞严经
圆觉经
药师经
地藏经
阿弥陀经
坛经
瑜伽论
大智度论
俱舍论
圣地
佛寺
精舍
八圣地
四道场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关主题
艺术
修学制度
组织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题
上座部佛教
巴利圣典
批评
论诤
大乘非佛说
十方诸佛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查论编
窟外集结,又称界外集结,佛教术语,意指在王舍城七叶窟(英语:Saptaparni Cave)外发起的集结,汉传佛教传说称大众部起源于此次结集,这次集结的内容多数被归入论藏及杂藏之中,大乘佛教许多经典也被认为起源于此次集结。窟外集结一般相信是一个不可靠的传说。[1]
历史考证[编辑]
根据汉传佛教的传说,释迦牟尼佛涅盘后,大迦叶尊者与五百罗汉发动第一次集结。相传,未参加七叶窟集结的弟子,发动了另一次集结,此为大众部的起源[2],这次传说中的集结,称为窟外集结[3]。
窟外集结的传说,不见于经藏与律藏,不确定这个传说的起源为何。有传闻十大弟子富楼那尊者带领了窟外集结,但是富楼那尊者在释迦牟尼在世时,已先于佛陀圆寂,不可能参加王舍城集结
在南传佛教《岛史》传说中,在第二次集结之后,东方比丘集合一万人进行另一个集结,称为大结集(大结集为大集结的意思),成为大众部的起源[4]。有学者认为,窟外集结的传说可能起源于大集结。
参见[编辑]
结集
第一次结集
拘尸那罗结集
大结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五次结集
第六次结集(英语:Sixth Buddhist council)
注释[编辑]
^ 杨惠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页110
^ 吉藏《三论玄义》:“言二部者。如来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诸圣弟子。四月十五日。于王舍城祇阇崛山中。结集三藏。尔时即有二部名字。一上座部。谓迦叶为上座。迦叶上陈如一夏。为佛以法付属迦叶。名上座部也。迦叶所领但有五百人。依《智度论》则有千人。二大众部。即界外大众。乃有万数。婆师波罗汉为主。此云泪出。常悲苦众生而泪堕也。即五比丘中之一人而年大迦叶。教授界外大众。所以有二众。迦叶有五百罗汉。前入界内结集三藏。后多人来结集三藏。迦叶并不许之。有二因缘。一者五百皆聪明人故。二者已羯磨竟故。依《智度论》。阿阇世王但设千人食。故馀人来不得。”
^ 《大唐西域记》卷第九(一国):“大迦叶波结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难受僧诃责,不预结集,至此宴坐,证罗汉果。证果之后,方乃预焉。阿难证果西行二十馀里,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大众部结集之处。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而来至此,更相谓曰:“如来在世,同一师学,法王寂灭,简异我曹。欲报佛恩,当集法藏。”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毘柰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
^ 《岛史》:“为上座所放逐者,恶比丘跋耆等,……集一万人,而为法之结集,故名大结集。大结集比丘,违背教法,破坏根本集录,另为集录。……弃甚深经律之一分,别作相似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