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表文的语言特色(下)——词与格

2025-05-25 05:32:36 | 世界杯的规则

“表”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臣下向帝王陈情言事、吐露心曲的一种公文文种,主要用于向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和建议,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将其概括为,“敷奏以言,则章表之义也”,“表以陈情”[1]。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表文,是佛教文书中的《上勒那跋弥王送太子表》,至于表什么时候开始用于公务,过去没有人注意。表由于具有“陈情”的特殊作用,写作时大多比较注重表达技巧,遣词造句极为讲究;尤其是魏晋时期的表文,语言流畅又极具鲜明的时代文学气息。因此,著名的表文常常成为后人争相传颂、模仿的对象,甚至被当作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欣赏、玩味。

( 图/陶渊明 《杂诗 人生无根蒂》 来源:百度百科)

C “文甚典美”:遣词造句,文采飞扬

《文心雕龙·章表》曰:“君子秉笔,辞令有斐。”[3]魏晋时期主要的公文作者,大多是学富五车的文人士大夫,他们为文作赋讲究文采,撰写公文亦务求文质兼美。 魏晋时期的表文广泛运用文学修辞,文章语言华美。孔融的《荐祢衡表》,文章不长,但辞藻华丽。如“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作者以带有夸张的比喻极力赞赏和推许祢衡。除了夸张、比喻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其他修辞格在表文中都可以见到。如羊祜《让开府表》中的“假令有遗德于版筑之下,有隐才于屠钓之间”,其“版筑”“屠钓”分别借代市井和江湖,还涉及傅说等人的典故。又如李密《陈情表》中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用比拟的手法表达赤子之心,表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再如曹植《求通亲亲表》中的“远慕《鹿鸣》君臣之宴,中咏《棠棣》匪他之诫,下思《伐木》友生之义,终怀《蓼莪》罔极之哀”,广用典故,并以排比的句式渲染君臣亲友宴饮之欢,反衬自己每逢佳节“块然独处”时“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之惆怅。 除善用修辞格以外,魏晋时期表文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语言风格就是“骈化”,即行文多骈辞俪句。骈文起源于汉魏,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又称骈俪文。其主要特点是句式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且两两相对,犹如两匹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骈体表文的典型代表是孔融的《荐祢衡表》,刘勰称其“气采飞扬”,通篇四字句,节奏明快,短促有力,气魄雄浑,极具汉文风格。如作者赞祢衡“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继而又设辞譬喻“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除此之外,我们所能看到的其他魏晋表文,有的即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四六文”,也较多地采用偶句行文,讲究对仗。且不论后世对骈文的各种异议,也不论其文华实是否异旨,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这类骈体表文在声韵上讲究平仄,在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本身就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极富文学欣赏价值和感染力。

图:曹操 《短歌行》

( 来源:百度百科)

D 格式化的固定用语

古代公文常常会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用语,这也是公文有别于其他文章的一个特点,表也不例外。一般表文的开头要说“臣某言”,文末则常用“谨拜表以闻”“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等谦谨的语言结尾。开头或结尾处,为表示对君主的虔诚和恭敬,有时会用“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套话。 正文中,作者自称为“愚”或“臣”,称君主为“陛下”。行文中,臣下要对君主讲道理时,语气不能太生硬,一般用“臣闻”“伏惟”等词开启;列举事实论据时,用“盖”“昔”“及”等发语词引起;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常用“愚以为”“臣伏以为”等;表示请求、建议时,则用“愿陛下......”“诚宜......”等句式。另外,还有许多谦辞敬辞,表示作者对君主的谦逊和恭敬,诸如“猥辱”“忝宠”“待罪”等等。

注释:

[1][2][3][梁]刘勰著,祖保泉解说《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4][5]闵庚尧《中国公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梁]刘勰著,祖保泉解说《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 闵庚尧《中国公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易扬《论“表”》,《长沙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4 李东《古代公文<陈情表>的美学价值》,《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期。

[ 责任编辑:平爱一 冉渝]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CNU文秘圈”微信公众号,我们将为您推送更多新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