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女性的美好词汇不多了,放过“媛”吧…

2025-05-03 18:42:44 | 世界杯的规则

以下文章来源于她刊 ,作者她姐

她刊.

女性态度引领者

来源 :她刊(ID:iiiher)

这两个月,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就流传一种新“媛”。

一切都是从某媒体发文批评“佛媛”开始的:

“她们是一群看似与世无争、实则物欲横流的名媛,但狐狸尾巴哪是穿了袈裟就能藏得住的。”

接下来,各种行业、各种门类突然出现了一场「鉴媛大爆炸」——

穿吊带滑雪的网红是“雪媛”;在茶室饮茶拍照的是“茶媛”;声称身患重病、却在病房化妆摆拍的是“病媛”;不仅如此,还有“医媛”“饭媛”“支教媛”……

怎么短时间内有那么多「名媛品类」争先恐后地涌现出来?

后来才发现,哪来那么多妖魔鬼怪。

背后其实是吃人的笔杆子在作祟。

造媛一张嘴 辟谣跑断腿

事态急转直下是从另一个媒体点评“佛媛之后再现病媛”开始的:

“她们总在社交平台上声称自己患甲状腺结节、乳腺癌、抑郁症,先发一些精致带妆住院照片,介绍某种疾病,再过几天又称病已痊愈,分享术后恢复心得,顺带推荐疤痕修复贴、保健品……”

之后这篇文章被转载,贴出了病媛照片,网络舆论再次激发起对“XX媛”这种不良生态的讨伐。

直到照片中的“病媛”当事人站了出来。

最开始是微博名某网友发起了#我不是病媛#的话题。

她澄清了几点事实:

首先她晒出自己做检查的报告,证明确实生病住院了,还开刀做了手术。

然后说明自己没有化妆,是天生气色好;照片由丈夫所拍,也没有摆造型凹人设。

最后小姐姐说她没有带货,祛疤贴是自己一直在用的产品,属于别人问到之后的分享。

文章中其他几张照片的当事人,也纷纷站出来辟谣。

某网友表示自己一直喜欢记录生活,把做手术前后的经历分享出来,是为了帮助到更多的人。

其中一位声明她不是网红博主,微博、小红书只有几篇内容也被打为病媛,辟谣内容还被微博和谐。

还有网友,她说自己无非是术前术后敷了个面膜,怎么就成为炒作带货的问题网红了?

原来,“病媛”完全是某些媒体生造的词汇,去诋毁生病时依然分享生活、展现美好的女性。

令人痛心的是,#佛媛之后再现病媛#的话题有好几亿流量。

但几位当事人的辟谣微博却被限流删除,直到她们一再奔走呐喊,“是病人不是病媛”的声音才逐渐被人关注。

借由“我不是病媛”的讨论度,佛媛照片的当事人,也站出来为自己发声。

有网友发照证明没有穿着暴露、没有刻意摆拍、没有捞取钱财,她和妈妈确实每月都去灵隐寺礼佛。

文章随意看图写话,并没有做事实考证。

最离谱的来了。

被打为佛媛的照片,其实是女孩过生日时的快乐分享,甚至,拍照地点也不是寺庙,是一家客栈。

B站那个鉴定“医媛”的视频,当事人小姐姐真的是冒着风险在一线抗疫的医生。

视频内容原本是对职业女性的容貌羞辱,在“XX媛”话题火了之后,UP主立马把“医媛”加在封面上,重发了一遍。

而媒体构陷的“饭媛”,其实是穿着精致的美食博主。

“离媛”的粉墨登场,出自于网红@LU一丝和丈夫葛成的假离婚风波。

但仔细翻看晒出离婚证的女孩们的网络平台,她们之前真的经历了离婚冷静期,而之后并没有带货变现。

媛不是被发现的 而是被发明的

这场造媛狂欢,其实是对「名媛」这个词,乃至对整个女性群体的污名化。

你可能会感到不解:

确实有个别网红会塑造人设,博关注、引流量,最终卖货变现,媛就是不该被提倡的乱象,应该与之划清界限,怎么能说是污名化呢?

那我们来看一下「污名化」的定义是什么?

所谓污名化,就是将一个小众群体中的个别特征无限放大,强化这种「负面特征」,并扩散到更大的群体。

你看,XX媛造词法出现之后,人们会特别侦查立某种人设的网红虚假营销、诈骗带货吗?

不,不会的。

人们看到一个在寺庙前、病房里精致拍照的女孩,就会直接上“XX媛”的标签。

连去饭馆打扮精致、离婚后开心自拍、漂漂亮亮地上班工作……也会被人诟病“穿这么好看不会是媛吧?”

这套「造媛体系」我们太熟悉了。

几年前流行过一阵「绿茶婊测试」,人们对茶学研究之深,对什么样的动作、姿态、话术是绿茶,简直火眼金睛。

造媛,跟鉴定绿茶,又有何分别?

原因很简单:鉴定标准从未掌握在她们手里。

整套造媛狂欢,就成了后真相时代的猎巫运动。

界面文化:为什么女性总是猎巫运动的主要猎杀对象?

心碎的是她们自证清白的过程——

不但要辟谣“我没有卖货”“我没有凹人设”,还要辟谣“我没有摆拍”“我没有化妆”。

就算真的化了美美的妆,拍了美美的照片,又何罪之有呢?

在丁香园的微博下,网友@铜绿假单胞菌_Official说:

“我在医院非常佩服那些认真生活的病人,肿瘤病房里一个努力化妆穿好看衣服的女孩子,会让整个病房的病友都多一点求生欲。努力吃烤鸭的女孩子,会带动其他食欲不振的病人多吃几口。”

XX媛事件里,最大的罪恶不应该是精致,而是欺骗。

社交平台上也有一边诗情画意,一边袒胸露乳的男性,他们没有被冠为“佛郎”“佛绅”的称呼。

其实,人设经济最先出现在娱乐圈,那里最需要立人设、引流量。

林生斌直接把“佛媛”“病媛”两项一起拿捏。

倒不是说为了男女平等,也应该生造出“佛绅”“病绅”这种男性词汇。

而是一开始就不应该制造“佛媛”“病媛”这类女性词汇,我们骂的应该是“佛教骗子”“装病骗子”。

最初,「媛」是一个用来称赞女性的褒义词。

媛,最早见于《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意思是这个女孩多么诚实可爱,多么倾国倾城。

沈善宝《名媛诗话》

明末,《名媛诗归》收录了约350位女诗人的作品,这时候“名媛首要是才学”。

民国第一名媛陆小曼

很多父母为女孩取名为“媛”,本带着美好的祝福与期待。

只可惜,这个字被无限污名化了。

去年一篇关于“拼单名媛”的文章爆红网络,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便提出要警惕这个词。

“上海名媛立马变成一个梗,变成一个嘲讽对象,我觉得要非常小心:我希望那些形容女性美好的词汇,能为我们女性留下几个。”

XX媛的发明背后,说明了两点:

其一,舆论对美丽女性充满了恶意。

一方面充斥着对女性的容貌羞辱:坦克、恐龙、老女人。

另一方面又认为美丽女人一定是拜金、想红、欺骗感情的。

美或者不美,女性都里外不是人。

其二,舆论又对女性赚钱有诸多意见。

带货不分男女,如果存在虚假宣传、欺诈营销,自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条款进行依法处罚。

而不是用带有负面意味的“XX媛”对带货网红一竿子打死。

正如更多带有女性性别色彩的负面词汇,XX媛的背后是语言学上深深的厌女。

谭维维在歌曲《小娟》里唱着:“奻姦妖婊姘娼妓奴,耍婪佞妄娱嫌妨嫉妒”,不知为什么,词语也有了性别。

而现在,轮到“媛”了。

用魔法打败魔法 自豪地成为媛

名媛不是个好词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好女孩们应该立马与“媛”作切割,跟“假名媛”群体划清界限吗?

那下一次,又有新的女性词汇被污染了怎么办?

沈奕斐教授痛心道:

“「小姐」被污名化之后,称呼女性不得不称呼为「女神」;「美女」也不见得是特别正向的好词;「阿姨」不好听,「大妈」更不好……现在留给女性的美好词汇不多了。”

这时候,摆事实、讲道理是无法阻止「媛传染」的。

真正有效的路径是用魔法打败魔法。

与其放任某些媒体继续构陷XX媛,不如拿起主动权,主动成为XX媛,重新定义XX媛。

程序媛:从事计算机行业的美女。

码字媛:靠写字为生的女孩子。

网络上,很多女孩自发发起了一场“今天我是什么媛”的行动:

昨天出门逛街化妆了,我是美妆媛;今天素面朝天宅家里,那我就是宅媛本宅;赶明儿心情好做手账,那便是手账媛!

语言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流变的文化。

中国妇女报也对此进行了评论:

我们对“某媛”现象的态度:不良行为要批评,标签化得反对↓

近日,被指打着分享佛系生活、治病心得等旗号,从而骗取流量达到带货目的的“佛媛”“病媛”等在网上广为传播,“某媛”现象引发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

诚然,少数女性为博取眼球或其他目的做出的不良行为,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有的还打着法律的擦边球。这样的行为,不管行为主体是谁,都要予以批评和谴责。比如,在庄重严肃的宗教圣地秀身材、秀包包、秀生活,就缺乏基本的尊重和应有的礼仪,甚至涉嫌违法违规。我国《宗教事务条例》第五十三条明文规定,禁止以宗教名义进行商业宣传。同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虚假宣传”的认定不仅包括对产品本身虚构事实,还有对曾获荣誉、生产者以及与商品密不可分的背景、历史渊源等进行虚构、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有些人只是分享生病期间的故事,但确有人利用“病人”形象营造人设获取流量、恶意炒作。穿上病号服,躺到病床上给药品带货的“假病人”,不仅是对医生的不尊重,也是对真病人权益的侵蚀,更可能涉及虚假宣传,误导大众购买不合适的药品,接受不科学的治疗方法。

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以“媛”为标签的泛化,把个案的“某媛”变成女性群体的标签,进而造成女性群体形象被贬损、被污名。当前,互联网上的“媛”字浓度严重超标。“饭媛”“离媛”等等层出不穷,就连打卡摆拍、简单妆容都可能被划入新“媛”。把个案普遍化,将“媛”标签化,进而泛化甚至污名化,这是极不严肃、极不公正的,必须予以制止。特别是各类传播平台,要承担起推进男女平等的社会责任,对具有明显性别歧视意味的所谓流行语(词)进行把关甄别。女性群体中的不良行为可以批评而且应该批评,但这种批评绝不应该导向对一个群体的污名。要尊重女性表达的权利,分享事业、家庭、生活正能量,分享真善美,共同营造文明、健康、阳光的网络空间。

“媛”本来就有美丽、财富、有才华等诸多美好寓意,我们更应该自豪地成为媛。

走名媛的路,让媒体造媛无路可走。

思路打开,格局打开,自从有了「媛自由」,就是打开了新世界。

来源:她刊、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留给女性的美好词汇不多了,放过“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