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笔”规矩及暗喻

2025-06-29 22:45:28 | 世界杯的规则

求一幅书画作品要付费,就好比上市场买菜要付钱一样,几块几毛都不能少。而在日常生活中,求一幅书画作品却常常不愿付钱,以至于掏腰包买一幅字画觉得心里不舒服,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润笔,是指拿毛笔泡水这个动作,使用毛笔时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较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

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润笔之绢、润笔之资,即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润笔也叫润格、润例,就是稿费标准。润笔是对书画家的尊重。

润笔钱,在隋唐之时就已经出现了。唐人叫“义取”,明人曰“利市”,更有雅士耻于金钱之说,叫“阿堵物”,就是金钱。

古人出于自己所需,向文人墨客求取诗、词、赋、碑、铭、志、序、记、画等,而酬谢他们润资的形式很多,除了银两外,还可以用粮食、物品、布帛来支付。

当然,有的文人则随自己喜好收取润笔,如王羲之爱鹅,李白要酒喝,而苏东坡则送羊肉也可以。

以上是“润笔”的出处和来历,书画、篆刻皆是雅事,直接标价格收钱听上去似乎不雅,于是收取润笔乃文雅之事。

郑译是隋文帝的开国功臣之一,官至上柱国。隋代有上柱国,柱国以封勋臣,唐以后作为勋官的称号上柱国,上柱国的名称从春秋战国开始,到明朝末期终止,起先是为了统帅军队设置的官职,后来演变为一种功勋的名称。后来郑译遭弹劾贪赃纳贿、疏于职守及不孝顺母亲,因此遭到贬官。

不久,隋文帝因感念郑译与他同生共死,建立了隋朝,所以就想将郑译召回。于是,隋文帝就命令内史令李德林草拟诏书恢复郑译的爵位,隋朝内史令即唐朝中书令,正三品丞相职,相当于现在中组部长,替皇上管提拔任命的官。丞相高颎不嫌乱子大,就开玩笑的对郑译说∶“笔干了。”

郑译则答说∶“本人刚复职,不得一钱,没有钱给你,何以润笔。”因此,后人就将给付作诗文书画之人的酬劳称为“润笔”了。

另外,据说史上获取润笔最多的要算西汉司马相如所撰的《长门赋》。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另有新宠,陈皇后因而被贬居长门宫,终日愁眉不展。

后来,陈皇后听说汉武帝非常喜欢司马相如所作的赋,于是便托人送黄金百斤给司马相如,请他作赋来挽回汉武帝的心。

司马相如便为陈皇后作了一篇《长门赋》,汉武帝读了终有感悟,陈皇后果真又重获武帝宠爱。《长门赋》共633字,润笔资是黄金百斤,真可说是字字是黄金了。

润笔之风至唐大盛,最出名的是韩愈,专为名公巨卿写碑铭,“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杜牧撰《韦丹江西遗爱碑》,得采绢三百匹。利之所在,人争趋之,《蔡伯喈集》里面,竟有 为年仅十五岁、七岁者作的碑文。

因此唐朝是历史上润笔费最高的时期。白乐天有个好友叫元徽之,两个人是生死之交。后来徽之得了重病,就要死了,就托乐天为他写个墓志铭,所给润笔包括车马、绫帛、银鞍、玉带等等,价值七十六万金,这在历史上也算是个天文数字的润笔。

白乐天推辞不掉,也收了,后来全部捐给了香山寺,替元徽之做了功德。在这个富裕的时代,人们出手大方,不惜重金去获得在中国文学史上星光灿烂的明星们的作品,自然也就造就了一批文人富豪。

柳公权的字很好,又有身份,请他写墓志铭的人就很多,润笔费用也高的吓人。柳老头倒是不很在乎钱,就图写了个乐,后来这润笔越来越多,家人监守自盗柳公权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乃至他把写墓志赚来的银器放在一个柜子里,过一段时间银器消失了,他叫管家来问怎么回事,管家还理直气壮的说真怪事啊,柳公权笑笑说:“是啊,大概这些银器都升仙了吧。

还有一位写墓志收润笔很有名,那就是韩愈,连他的弟子都嫌老师给别人写墓志写的太多了。为什么呢,因为帮人写墓志,尤其是收了润笔的,就不能写的太实在,多半是只讲优点有大的缺点实在不能不谈的一笔带过,象著名的鲜于仲通神道碑就是这样的情况。韩愈的弟子就讥讽韩愈写的都是阿谀奉承的“谀墓”,但是老韩一生写的最优秀的墓志铭,可是没收钱的,那是为老朋友写下的《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柳宗元一生相交,读了这份墓志铭,那份尽在不言中的友情与哀伤不知不觉的就把人往那个时代扯,也许生活在古代的中国人远比我们更重情义,更懂生活。

上世纪三十年代,丰子恺赋闲在家,为谋生,曾在当时的《太白》半月刊上登出《子恺漫画润例》,每幅漫画要价不低,同时言明一口价,不讨价还价。意思是,你觉得我的画值我所说的稿费标准,我们就合作。觉得我的画太贵了,你可以不要,但请不要还价。虽然如此,依然稿约不断,保证了他的生活品质。于卖画之余,他还喜欢读书,品茶,与朋友小聚,聊天,吃饭,生活极其悠闲。

齐白石为人谦和,但自定的稿费标准却绝无商讨的余地。一句话,他定的润例,他说多少就是多少。什么事儿都好说,只是这事儿没商量。他家的客厅,挂着他亲笔书写的稿费标准,明码标价,一清二白。给多少钱,画多少画,执行起来毫不含糊。

有人为求一幅画,专程去拜访他。一进客厅,抬头就看见了稿费标准明细表。数数自己荷包里的钱,只够买一只半虾。小心翼翼说明来意,希望能得到齐白石亲笔画的两只虾。齐白石说:“我一生受苦,从童年至今。所以钱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没钱,怎么生活呢?”然后接过钱说:“放心,一定让你满意。”随后,挥笔作画。先画了一只正在水边嬉戏的虾,活灵活现,美不胜收。之后,在这只虾旁边,画了一只在水面上只露出上半身的虾,下半身被层层水波挡住,惟妙惟肖。来客一看,非常满意。两个人皆大欢喜,都很开心。

齐白石就这样巧妙地满足了来客的要求,同时又严格遵守了自已拟定的稿费标准,要不怎么说齐老爷子高呢。

当然,对润笔费标注最明确的当属郑夑郑板桥了。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诗书画三绝。但他在仕途上并不得意,61岁时因为民请赈而得罪大吏,从一生中做的最大的官之一——潍县知县任上辞官回乡了。此后13年,郑板桥以卖书画为生。由于他已名满天下,求书索画者络绎不绝,他便自书润格。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

礼物既属纠缠,赊欠犹恐赖账。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都说郑板桥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在润格问题上,倒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丝毫不作假,不娇情。

最近爆出知名作家贾平凹题字润格,可谓一字万金,在书法界和文学界产生轰动,众说纷纭,有不少人认为一个作家写字卖钱太俗了,甚至说字写得那么丑还收那么多钱!

十七年元月始,书法:四尺十万,四尺斗方或三尺七万,匾牌一字四万。

明码标价,倒也符合贾先生的直爽性情。说不定若干年后,会像白石老人当年一样传为美谈。

据悉,2002年那时,贾平凹创作室的字画润格告示如下:

自古字画卖钱,我当然开价,去年每幅字千元,每张画千五,今年人老笔亦老,米价涨字画价也涨。

一、字,斗方千元,对联千二,中堂千五。

二、匾额,一字五百。

三、画,斗方千五,条幅千五,中堂二千。

官也罢,民也罢,男也罢,女也罢,认钱不认官,看人不看性。一手交钱一手拿货,对谁都好,对你会更好。你舍不得钱,我舍不得墨,对谁也好,对我尤甚好。生人熟人来了都是客,成交不成交请喝茶。

到一七年, 15年过去了,贾平凹的匾牌字由当年的每字500元飙升至今天的每字40000元,涨幅达到80倍之巨。折在如今书法市场正低迷的时期,让多少埋头书斋笔耕不辍生活艰辛的书画者为之振奋。这就是老贾,爱要不要。

文人都有酸腐之气,明明爱钱,你说给润笔费,他脸红脖子粗的说不用客气,你千万别当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出家人不贪财,越多越好!人家几十年辛苦付出,取得今天成就,像陈年老酒,白要也不合适。你不好意思问,我不好意思要,两人都尴尬。求者心诚,事先备好润笔,定有佳作。

润笔为明喻,笔干为暗喻。求字画时,如果作者言“笔干”,即有讨润笔报酬之意,切不可装糊涂,此“笔干”非“比干”,更不可端杯水稀墨,否则书画皆不佳也!

作品完成不带印章,是对随意者及心不诚者的拒绝,无印信视为仿伪之作。

作品创作完成时,将印章盖反是有意为之,是作者对求字者不提润笔费的不满,称为暗讨润资。

求一幅喜欢的墨宝或书画作品,尤其讨一幅名人书画可以添华堂之彩。可许多人却不懂“润笔”的规矩及暗语,结果双方不满意。最好的办法是,求墨宝者事前做足功课,免得尴尬。如果实在不行,干脆明说请教老师润格几何?再不明白,不如直白一点直接问,老师一幅字画多少钱?痛快!

名家名作一般不还价,主客如关系较近,说给别人一万,给你两千,这是真的,千万接住,过这村再没这店,好事不会给你第二次。

文中图片为百度截图,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