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晋代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蒋费姜传》中,借干宝之语,如暮鼓晨钟,为我们敲响对生死意义的深刻叩问。这短短数字,将生死的议题,从简单的生命终结,引向了对死亡价值与尊严的深沉思考。
生死抉择:轻死易,重死难
在历史的长河中,结束生命,似乎并非难事。古往今来,因一时困境、挫折或意气,选择放弃生命者不乏其人。然而,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在死亡中寻得意义,赋予生命最后的尊严。
当面对生死抉择,有人为了一己私利,苟且偷生,虽生犹死;而有人却能为了正义、理想或他人的福祉,慷慨赴死,死得其所。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军许以高官厚禄劝降,面对生死抉择,他拒绝了荣华富贵,坚守民族大义,以死明志,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死,是对尊严的捍卫,对理想的坚守,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相较之下,那些为求活命而屈膝投降、出卖灵魂的人,即便生命得以延续,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耻辱的印记。
死得其所:尊严与价值的彰显
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意味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道德与责任。这种死亡,是对生命尊严的最高礼赞。在近代中国,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明知前路艰险,却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用生命唤醒了更多人的觉醒。他们的死,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黑暗的夜空,彰显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用生命诠释着死的意义。消防员在熊熊烈火中逆行,为了拯救他人的生命和财产,不惜牺牲自己;医生在疫情肆虐时,坚守岗位,甚至付出生命,只为守护患者的健康。他们的死,同样充满了尊严与价值,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在生死之间闪耀。
“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它提醒着我们,生命的终结并非终点,如何在死亡中展现出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课题。无论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还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以敬畏之心对待生死,让死亡成为生命意义的升华,而非无奈的终结。【棠宏玮】(独立学人,自由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