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以载道,以器传礼

2025-05-10 11:48:07 | FIFA世界杯

“薪火”火炬定妆照

2021年9月10日晚,在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小莲花)举行的杭州亚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上,杭州亚运会火炬“薪火”正式发布。该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昀担任设计指导,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包天钦、陈赟佳、谷丛联合带领团队共同创作完成。

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火炬形象设计“全家福”

纹以载道 以器传礼

亚运会火炬是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亚运会理念和中华文化、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使者,在体育竞技中为中国和世界架起联通的桥梁。

火炬是本次亚运会的重要象征物之一,是国家重大体育赛事的载体,它不仅承载了传递圣火的功能,更是传递城市特色、传承亚运精神的重要礼器。礼器设计应当选取杭州这个举办城市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最有张力的一种象征。因此团队对这支火炬的基础要求是“看到火炬就能想到杭州亚运会”。

良渚文化是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的重要实证,自项目开展,设计团队前往良渚博物院调研不下十余次,常常在玉琮前驻足观察,从器形、材质、纹样到每一个细节。在良渚古城遗址的一次考察中恰逢傍晚,火红的落日仿佛圣火火种般印在我们脑海。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文化、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同样是当时社会文化与技术的一种象征,具有纹以载道,以器传礼的特性。《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与传递文明和体育精神的火炬不谋而合,可以说以玉琮为灵感而设计的火炬是我们团队对新时代礼器的一种解读。

火炬团队良渚调研恰逢落日

设计团队成员在稻田中试举火炬模型

精雕细琢 千锤百炼

“1mm 1° 1g 1%”

玉琮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减地浅浮雕手法,满密的阴线刻,精细的器表打磨,均表现了良渚玉器的高度成就。在造型的设计上,由于玉琮本身的形态十分极简,仅由一个立方体和一个圆柱体合成,并加之纹样精雕细琢,因此维持原创性的同时再做活化难度是极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众多竞标方案中使用玉琮作为设计灵感的方案并不多见的原因之一,但我们的设计团队深知它对于杭州的独特性和影响力乃至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坚定的迎难而上。在设计初期,采取的是抓大放小的策略,在造形上“只取其意”而“忘其形”,对“方”“圆”二字进行了新的解读,方圆之用,对立统一,肃方为琮,润圆为水,在形态上进行了重构,融合方圆,造就生长之势。

在这730mmx110mmx110mm的小小空间里设计团队最大限度的发挥着对概念、三维、姿态等维度的理解。对火炬造型的设计调整就不下百余稿,团队反复将火炬以1:1的大小投影,用尺量、用手比、用心悟;从各个角度观察,甚至倒过来反复调整,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火炬的专门的设计守则,力求做到每一个曲率的流畅,每一条线的精准,每一个面的完美。“精雕细琢方为器,千锤百炼始成钢。”这句话用来概括火炬的设计过程似乎再恰当不过了。

设计团队进行1:1投屏模拟

设计团队进行方案修改讨论

“连连看”

看到这个词,或许你会想到游戏,但对于火炬设计团队来说这是他们从项目初始就有的“常驻”环节。“火炬造型的外轮廓曲率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精密的调整过程,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点点就会让人觉得别扭,反过来也可能就是调整零点几度就会流畅起来,所以要做非常多的版本,对比起来看才能看出效果,包括颜色也是这样的。”

说到“火炬连连看”,让设计团队最苦不堪言的似乎是火炬的色彩,单是最后一轮定稿就有26版颜色,团队成员们笑称挑到最后眼睛都花了。火炬色彩的选择困难并不仅仅停留在电脑屏幕中的渲染图上,由于火炬是一个三维立体的产品,它还受到本身材质、折射强弱、环境光甚至是纹样雕刻深浅的影响。在最后的调整完善阶段,每一版的颜色差异是微乎其微的,正当团队对于把握恰到好处的色彩一筹莫展时,王昀的一番话拨开了迷雾“我们的金色一定要是独特而富有美感的,它一定是能体现出杭州气质韵味的'雅金',同时它是充满力量的,运动的力量、拼搏的力量、生命的力量!这不是普通的玉,是承载着文明薪火、生生不息的刚玉。”

在小小的会议室里,大家常聚在屏幕前,对着排出的多张大图进行激烈的讨论,1毫米的宽度,1度的曲率,1克的重量,1%的色彩偏差,每一点细节都被放大了查看。这一场场的设计连连看,让“薪火”在脑海中的轮廓愈发清晰可见。

定稿的26版色彩对比

永不言弃 团队力量

为应对本次设计任务, 火炬团队专门成立了由在读研究生、本科生和毕业生所组成的特别行动组。内分常驻团队和临时团队以及远程团队,最大化的调动起团队的工作灵活度和运作效率。团队成员在行动一致性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形成了无私且团结的良性工作氛围,经常对内部不同方案进行交叉评议和修整,这也是最终能够和谐融合前期不同方案的重要原因。

“11号楼的419个日夜”

团队成员们记录下的11号楼外的天空

在过去的419个日夜里,团队成员不分昼夜,不顾假日,带病出征,在其中最忙的几个月连续突击全月无休。

汇报前夜灯火通明的教室

包天钦老师用测试材料的喷枪点燃生日蜡烛

设计过程中偶尔的争执也在所难免,团队内抱着不同的意见,都难以说服对方。大家便顶着双倍的工作量共同推进,在不断的对比探讨中把矛盾夯实成新的土壤。“薪火”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再次生长起来。

每次汇报的节点都是一场接力赛,虽然早在去年7月就开始火炬相关的研究与设计工作,但是每个汇报节点却非常紧凑,这一年多的日子里,夜色下的11号楼天天灯火通明。东门口执勤的保安们对团队成员早已眼熟,午夜出校的登记名册上,每一天都写着团队成员的名字。

要做到最好!这是团队在设计初始便定下的目标。在设计落地的过程中,遇到的极大困难便是如何将屏幕上的轮廓勾画落成实物。设计的理念初衷开始和现实进行猛烈的碰撞。

“不行,做不出来的。”这可能是团队成员在那段时间里听到最多的话语。工厂的老师傅对着稿件摇头,操作员指着机器叹气,工程师对材料结构沉默不语。那段时间,设计团队和外界团队每天都在进行高强度的沟通论证,去天南地北找解决方案,和制作人员反复协商。

制作纹样时,团队发现现有的雕刻机无法完整雕刻出火炬表面微妙细致的螺旋纹样,只能进行两次雕刻,导致纹样无法紧闭相连,大大影响了美观程度。而这纹线细密错落的连接和笔直的阴线,挺拔中不乏柔软,紧密中又舒展松驰,正是呼应了良渚文化玉器特有的线条美。所以为了保证炬身纹样的完整优美,团队坚持寻找解决办法,终于说服了制造商为火炬进行雕刻机定制改装,让表面纹样可以完美成型。

透明材质、纳米涂料,碳钎维,航空金属,结构调整,团队在落地协商的过程中通过一次次提案、一次次实践,让每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难点终于被大家克服。

“最终版0909”

亚运会火炬形象设计历时整整一年零两个月,设计团队经历了上百个方案的调整,完成了逾百张手绘草稿,报批文件多达百份,内部修改方案40余版,样机20余支,产生了20000余份文件。

9月10日晚“薪火”火炬正式发布

终于,设计团队400多天的心血凝成一把昂然的火炬,它是自信大气的,也是内敛雅致的,它似乎是我们血液中的一种图腾,更是对传统文化或隐或显的一种呼唤。

火炬的诞生伴随着设计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成长,伴随着新生命的来临,伴随着一次次的跌倒又一次次的爬起。在今天看来,似乎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向着光明,从未放弃!高举火炬,颂生生不息,传文明薪火!

主创团队

总设计:王昀

主设计:包天钦、陈赟佳、谷丛

设计师:陈信达、丁雨欣、汪宇翱、唐伟添、叶信敏、陈辰、叶昕明

协创团队

张祖耀、陈可馨、李梁、蔡红霞、翁晴超、蒋可炘、冯瑞云、杜靓

字体设计:阳帆

艺术顾问

宋建明、毕学锋

文 字 |丁雨欣 汪宇翱

编 辑 |方 舟 赵雨岑 丁雨欣

审 核 |徐 元 王 昀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融媒体工作室

原标题:《纹以载道,以器传礼|独家解密亚运“薪火”火炬诞生记》

阅读原文